以六大体系助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2021-11-08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作者:唐金培 点击量:5628
【字体: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途径。实现黄河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协调发展,是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黄河流域九省区要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共同体为目标,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创新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既要树立“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又要有种好“责任田”的使命担当;既要加强区域横向协同创新,又要加强上下纵向联动。

一、构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夯实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内生力

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摸清黄河文化遗产家底,适当改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加强濒危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打造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整体性连片保护,防止推到重来的建设性破坏。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九省区联动,共同申报黄河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区域性互动。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综合保护和展示体系。整合中华人文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共同打造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加强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组织开展黄河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数字资源采集,加快推进互联网体验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各类文化资源和遗存的数字化保护和活态展示。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丰富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实现黄河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信息共建共享。

二、完善文化旅游规划体系,加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统领力

要做好空间规划布局,实施重点突破。发挥上游自然景观多样、生态风光原始、民族文化多彩、地域特色鲜明等优势,着力打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依托中游古都、古城、古迹等丰富人文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农耕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发挥下游泰山、孔庙等世界文化遗产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确保落到实处。从国家、黄河流域、省区、市县等多个层面,重点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步伐。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带动、区域联动,合力推进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建设步伐。通过黄河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生态治理,一体推进黄河国家公园建设步伐。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级示范区。打破上中下游和干支流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强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共同保护利用。打通左右岸的天然阻隔,统一布局和建设黄河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打通沿黄生态廊道和黄河文化旅游线路,不断提升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合力。

三、完善文化旅游创新体系,增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引领力

创新发展平台,提高黄河文化旅游决策服务水平。采取部(厅、局)校(院)合作模式,建设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创新研究平台(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发起成立九省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智库联盟,打造用得上、离不开的决策服务平台。定期召开由九省区相关城市申请举办的文化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为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交流平台。

创新发展机制,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决策咨询能力。加强调查研究,着力破解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等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加强科学论证,为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找准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接点和着力点,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理论研究,提高黄河文化旅游决策支撑水平。系统整理黄河历代水文、黄河历代遗存、黄河流域历代商业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规划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和重点研究课题,推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为弘扬黄河精神、传承黄河文化、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凝聚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竞争力

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充分挖掘当地黄河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更多更优质的黄河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精品,努力形成完整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使之成为九省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演艺项目。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当代价值,打造一批经典性的实景演出项目。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民间艺术精品,激活旅游夜间文化沉浸式体验。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当代表达方式,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当代价值。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旅游节会。继续办好九省区现有文化旅游节会,并通过提档升级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每年或每两年确定一个主题,由黄河流域九省区联合主办,轮流由某个省或区承办,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黄河文化旅游节。适当举办“黄河文化节”“黄河戏曲节”“黄河民俗节”等专业性节会,进一步增进九省区相互联系和交流合作。

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休闲体验示范区。打造一批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传统水工技术传承、民俗活动及传统工艺制作等研学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传统农耕文化、传统游牧文化体验示范区。打造一批黄河文化+康养休闲体验中心。

五、健全文化旅游保障体系,强化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支撑力

建立健全文旅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发起成立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九省区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权威协调机构,统筹谋划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定位、发展重点、总体形象、空间范围等。建立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联盟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动黄河沿线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加强九省区联合监督管理,协调解决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矛盾和纠纷。

建立健全区域文化旅游资金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设立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加强国有资本引导带动,建立健全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文旅游融合发展投融资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解决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资金投入点多面广、项目资金供需失衡等突出问题。

建立健全区域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和吸引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到黄河流域九省区工作。强化造血功能,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传承、文化创意、艺术表演、文化旅游高层管理等专业人才。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文化旅游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扩大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影响力

突出“中华源·黄河魂”主题。统筹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整体开发和培育,集中展示真实、立体、发展的黄河流域新形象。统一黄河文化旅游IP设计,共同塑造黄河文化旅游国际品牌。突出黄河流域的中华人文始祖发源地地位,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根”“源”“魂”特征。

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地标体系。着力打造一批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将黄河流域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套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有机串联起来。着力打造一批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突出彰显黄河古都新城的时代风貌。着力打造涵盖黄河流域地标体系的大观园,集中展现黄河文化旅游独特魅力。

扩大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运用“互联网+”以及智能化传播手段和精准营销方式,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新载体和新手段。坚持线上宣传和线下推介相结合,不断增强“中华母亲河”的美誉度。着力打造具有黄河文化旅游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为半岛官网入口网页版登录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本文为半岛官网入口网页版登录2021年度创新工程一般项目“河南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究”(21A48)的前期成果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璇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