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联: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2020-05-07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5月07日 06版 理论版) 点击量:7594
【字体:

核心提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客观分析当前形势以及我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克服疫情影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对策建议,日前,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理论研讨会,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委党校、省社科院、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扶贫一线的基层同志,就有关议题进行深入研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1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未曾料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会以这样一种面貌加速呈现。公元1500年后,世界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在变局中是“因变量”,也是“自变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有三大历史线索,直到今天还在寻求答案:一是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二是现代化问题;三是科学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我们认识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放到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来理解,放到中华民族文明化和复兴进程中来理解,放到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来理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现在这个梦想越来越触手可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迈向基本现代化,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强国。从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来理解全面小康,才能真正理解其重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儿女千年期盼的深刻回应。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就提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千秋伟业,将在今年变为现实,这是一个“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时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步。

脱贫攻坚关乎全面小康的成色。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各项目标任务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其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项任务圆满完成了,宣告全面小康才有底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成为我们党执政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中国将实现第三个奇迹,即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奇迹,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

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拓展。现在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还停留在算经济账上,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不够。从建党100周年来看,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改革开放40年来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回到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基本盘上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一环,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2 我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与会专家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截至2020年2月底,我省5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累计实现651.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948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1%。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面临严峻形势。

乡村振兴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认为,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诸多机遇:一是“三农”体量大,承载支持政策多;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提速期,乡村振兴空间大潜力足;三是居民消费加速升级,对多功能农业需求越来越强;四是城市产能过剩和成本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下乡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五是我省主体功能区种类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余地大;六是农业发展类型多领域广,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空间大。与此同时,我省面临的挑战也非常明显:一是城镇化水平低,吸纳农村人口的规模有限;二是城市产业层次低,对农村转移人口吸纳能力不足;三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四是农村人口低质化、老龄化现象突出;五是传统农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实现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

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不利影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处长刘殿敏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猛、涉及广、时间长,且在全球不断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多年来,外出务工是农民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2019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41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826万人,省外输出1215万人,分别占60%和40%。贫困地区80%以上的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就业。河南中小企业众多,占到全省企业总数的95%以上,贡献了全省54%的生产总值、85%的税收收入和80%以上的新增就业,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疫情暴发以来,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影响,“订单难”“经营难”“生存难”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很多企业出现停工歇业,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就业。二是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疫情对农畜产品销售、休闲农业等造成较大冲击,其中对贫困地区影响最大的是旅游业。旅游业是近年来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产业,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原本应处于旺季的旅游业几乎“停摆”,长达几个月的零收入让无数旅游企业和从业者陷入倒闭和失业的困境。三是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目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河南农民收入来源中的最大部分,对收入总量的贡献日益增大。疫情导致不少行业停工停产,许多农民无法重返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省委党校校委委员廖富洲表示,要充分认识我省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一是脱贫难度大。全省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35万,贫困村52个,总量居全国第二。这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脱贫难度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二是巩固脱贫成果压力大。根据全省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监测,全省已脱贫的建档立卡人口中有近14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还有超过21万的“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今年中央要求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都要达4000元以上,如果后续帮扶跟不上,很容易出现大面积返贫现象。三是扶贫工作中的问题短板明显。如个别地方干部松劲懈怠思想、畏难情绪、厌战情绪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摘帽后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明显减弱;有的地方工作方法简单,“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仍时有发生。

3 聚焦精准脱贫与防止返贫,打好收官战

与会专家指出,脱贫攻坚是场硬仗,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脱贫长效机制建设,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省政府参事张占仓指出,产业扶贫在有效集聚资源、培育产业优势、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产业扶贫是高质量脱贫的有效途径,更是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的有效方法。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表示,过去,我省曾呈现“十八罗汉闹中原”带动县域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生动局面。现在,全国百强县中河南只有8个,要认真贯彻省委《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落实县域发展“三起来”要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铜山表示,脱贫致富是贫困群众奔小康的起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要求。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富民乡村产业具有富民性、乡村性、主导性、多功能性等特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重在群众受益。在实践操作中,要把富民性作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当仁不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初衷,而不要过分追求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保仓指出,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和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动三产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民从“土里刨食”转向“土里淘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处长刘殿敏指出,尽管疫情带来的冲击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但若不积极应对,可能会造成因疫返贫、因疫致贫、因疫无法脱贫。要积极落实中央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民解决就业难题。一是劳务输出地、输入地要精准对接,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返岗;二是支持扶贫龙头企业、龙头车间尽快复工,吸纳当地就业;三是针对贫困地区农民开发“扶贫特岗”,给予临时性兜底安置。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完世伟认为,尽管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我省经济呈现负增长,但这是特殊时期疫情防控导致的结果,不具有历史可比性,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二季度我省消费有望强势恢复,加之战略叠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城镇化的巨大潜力,我省经济正在“自我”修复,进入缓慢爬升阶段,三四季度将保持快速上升态势,预测全年GDP增长应该在3.5%左右。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指出,尽管疫情会对脱贫攻坚造成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总体可控。综合判断,经过努力,脱贫攻坚任务是能够按期完成的,要坚定必胜信心。

关注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云指出,贫困地区和群体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缺乏与外部市场进行能量交换的能力,从而陷入穷者越穷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要寻求城乡要素的对流,让来自“高地”的城市先进要素进入乡村,与乡村资源结合。一要打通连片贫困地区与周边地区联系的毛细血管。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连通主动脉,瞄准发达地区大企业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建设产业园的同时,要关注、发现、培育和疏通处于末端的毛细血管,如小产品、微企业、小村小镇、企业家、各种社会人物等,扩大社会动员范围,把僵化的机体激活。二要深入研究和对接城乡市场。要到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新需求中寻找和捕捉商机,引入专业策划创意团队,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培育新型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的全新产业“跃升”。

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一是推动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无缝衔接。省政府参事张占仓认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仍应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稳定扶贫的政策、资金支持,强化产业要素集聚和人才支撑,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推动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二是完善托底保障机制。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张锟指出,失能人口多,因病、因残致贫率高,是制约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健全养老托底、医疗托底、护理托底等低能失能人口托底性保障机制,减轻贫困家庭成员负担。三是有效激活农村要素。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表示,乡村能否振兴,关键在于农村要素能否激活。要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省政府参事张占仓认为,土地是农村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2019年我国土地法修改完成,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特别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础。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带来重要机遇。要认真借鉴与推广全国土地市场改革试点县市的经验与做法,积极探索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科学方法,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内在价值,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四是持续加强志智双扶。河南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马磊指出,在实际工作中,扶贫与扶志、扶智工作脱节,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表现在:争当贫困户的情况屡见不鲜,群众素质普遍偏低、无一技之长,过分依赖国家扶贫政策等。要加强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

4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认为,如果说脱贫攻坚是“补短板”,那么乡村振兴则是“扬优势”。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最基本的需求,优先解决好最紧迫的问题、补上最紧要的短板,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牢基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衔接逻辑。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胡美林表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内在逻辑上有着紧密的连接性和承接性,脱贫攻坚的过程也是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讲,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和基本前提,只有摆脱贫困才能逐步实现贫困村的振兴发展,而乡村振兴将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内在发展动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深化和坚实保障。要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扶贫扶志扶智与文化振兴、扶贫队伍与人才振兴、脱贫支撑体系与组织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院长罗士喜指出,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防疫、粮食等战略物资贸易进行约束,凸显粮食战略至高地位。自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产势头,2019年达1339.08亿斤历史新高,连续第14年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连续第3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按全省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粮食695公斤,明显高于年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也高于全国年人均470公斤的平均水平。每年粮食调出、调入相抵后,河南成为不折不扣的净调出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压舱”作用。在世界经济大系统中,中国具有成为其完备核心子系统的基础,而河南的农牧、食品产业是构建该系统的基石。河南要抓住战略机遇,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要突破“三块地”产权制度改革瓶颈,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大省战略优势,大胆推进“三块地”资产化法律体系修订与完善,确保承包权、经营权稳定,朝着土地资源变“恒产”方向迈进。二要紧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土地集约化经营基础上,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牧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把“中国粮仓”变成“世界厨房”。三要整合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涉农科研院所的优势农业技术资源,创新校地协同育人理念和模式,建成与农业大省、强省相匹配的一流农业人才培养平台,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四要加强郑州商品交易所建设,助推郑州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决定的“中原之音”,打牢我省高质量发展基础。

加快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保仓表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最直观体现。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省要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农村生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卫生健康服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社会保障等8个方面短板。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今年要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工程。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完世伟表示,要重点聚焦农村道路、乡村物流、饮水安全、生态建设、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教育、卫生健康、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效衔接。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认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点从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稳步提升粮食产能上展现新作为;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农业竞争力上探索新路子;三是围绕“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建设美丽乡村,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上打造新优势;四是夯实基层基础,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积累新经验;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在激发动力活力上求得新突破。

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中叶认为,囿于自然条件、现实基础、体制机制等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仅靠农村自身难以做到,要围绕“人、地、产、融”下功夫,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重塑城乡关系。一要打破各种不平等规则和体制障碍,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在健全城乡人口迁徙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二要深化改革,推动城市各类优势主体进入农村,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企兴村机制。延伸优化农业产业链条,培育新的产业形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新的增长点。三要以疫情催生的农产品物流、销售新模式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三农”与信息化技术融合,打通“城乡商品互融互通最后一公里”,让工农产品和城乡需求直接对接。四要基于填平补齐的需要,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升级,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执笔:省社科联学会处 宋淑芳 牛玉林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5月07日 06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