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岁月如歌 ——我与社科院的点滴往事

2019-10-28    点击量:  2267   来源:院科研处   作者: 王建华
【字体:

1999年7月一个细雨纷纷的清晨,我提着简单的行李,在郑州站下了火车。因为时间尚早,便和我的大学同寝室友投奔他的高中同学,在同学的出租屋里睡了一觉,待到上班时间,坐上长长的黄底儿红道儿的6路公交车,直奔文化路50号而来。彼时的考古研究所在老办公楼2楼,接待我的是一位胖胖的所长——萧鲁阳老师,他笑容可掬,幽默风趣,我初入工作岗位的紧张感一扫而空。副所长张新斌老师、先秦研究室主任李立新、秦汉研究室主任蔡万进、行政秘书张安莉等老师,还有比我稍早来报道的新兵李龙同学都随和可亲,使我顿时有了家的感觉。

报到之后,蔡万进老师冒着大雨,带着我办理各种手续。院里非常贴心地为我们租了房子,我和李龙、张攀住进了两室一厅,李龙住小间,我和张攀住一大间。生活用品一应全无,他们两个比我先到,熟悉“行情”,因此又带着我买床买柜,买衣买被,大热天忙的汗流浃背。当时从北京托运过来自己大学期间的藏书,有满满三大箱,我和李龙两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书弄到“家”。这些琐碎的往事,时隔二十年之后回想起来,仍然让人感动。还记得那年的八月十五晚上,萧鲁阳老师,张新斌老师和李立新老师带着月饼,到我们租住的公寓看望我们几个身在异乡的年轻人,我们走在轻工业学院的校园里,一边赏月,一边听两位所长畅谈人生,感觉到幸福而又温暖!

为了锻炼我们的田野发掘能力,弥补考古所没有发掘权的短板,张新斌老师积极与三门峡市文物局联系,让我和李龙参加了当年11月底到12月初的渑池县白浪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数九寒天,渑池县山村里温度已到零下,我们住的房子里滴水成冰,虽然生着火炉,晚上盖着两床被子还是很冷。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发掘任务,获得了合作单位——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几位同事的一致称赞。

1999年底,院里选派年轻同志到基层锻炼。在张新斌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到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锻炼。张老师说,去乡镇锻炼也是锻炼,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是锻炼,专业还不会落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就是这样一个安排,让我和李龙有幸赶上了两件大事:

一是新密新砦遗址的发掘。

新砦遗址的发掘关系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子课题——早期夏文化的追寻问题。它的发现填补了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空白,为我们寻找早期夏文化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过硬证据。发掘期间,我和李龙吃住在工地,常常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凌晨五点就跑到工地琢磨遗迹现象,往往下午收工很久了还在工地泡着,甚至忘记了吃饭。遇到下雨天,就在屋里整理资料,那可真是时不我待,分秒必争啊!此后新砦遗址在考古界名声大噪,后来又发现了著名的新砦城址。关于新砦期文化的定位,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同时也为夏商周年代序列中夏代积年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考古证据。可惜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未能再参加新砦遗址后续的发掘工作,但是参加了其中的一段,也觉得无上光荣!习总书记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能为断代工程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已经非常高兴了。

二是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2000年9月,我和李龙又踏上了奔赴三峡工程考古工地的征程,来到了重庆市云阳县。当时全国几十家考古单位同聚三峡,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友好互动,场面颇为壮观,很容易激起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和此后的南水北调考古发掘场面极为类似,体现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在三峡工地,由于当地的村民绝大部分已经搬走,我们住的就是他们废弃的房屋,面临滔滔江水,背靠巍巍群山,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然而由于气候潮湿,蚊虫叮咬自不必说,老鼠大白天在屋里成群结队招摇过市。最可怕的是一种比成年人巴掌还大的蜘蛛,晚上从熟睡的我们脖子上、脸上爬过,就是几道血印!吃水困难也是考古队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地人都用水窖储存雨水备用,水色浑浊,水质较差,吃了常常拉肚子。早上我们坐着小船去江对岸上工,只要有大船开过,小舟就剧烈颠簸,几欲翻覆,险象环生。这样的恶劣条件并没有吓退我们,大家斗志昂扬,干劲十足。我们苦中作乐,在圣诞节的时候,砍了一棵小松树做成圣诞树,买来蛋糕,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乐无穷。虽然艰苦,却时常怀念那时的快乐时光。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奋斗,我们清理墓葬100多座,遗迹数十处,圆满完成任务,胜利班师,于春节前回到郑州。

2007年,由于机构调整,考古所与历史所合并,成立新的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张新斌老师任所长。此后历经人事更迭,所里的同事有来的,有走的,有走了又回来的,走马灯儿相似。后来又有新同事陆续加入,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逐渐成为社科院第一大所。不管岁月如何流逝,同事如何变换,不变的是院里的朴实无华的特质、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团结友爱的气氛。放眼望去,如今的社科院正处于历史的最佳发展阶段,蓬勃向上,意气风发,即将入驻东区的社科研究基地,借此机遇,相信社科院也会插上腾飞的翅膀,拥抱更好的明天。

回首四十年,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激情澎湃。我有幸见证了建院20周年(1999)、30周年(2009)和40周年(2019),亲历了社科院的发展壮大,何其幸运!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单位的扶持和帮助,平台的力量永远是个人发展的坚强后盾。值此社科院建院40周年、我个人入院20年之际,心潮澎湃,感慨良多,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遂写出如上文字,拉拉杂杂,不知所云,谨表达对建院40周年的热烈祝贺,唯望我院科研事业更上层楼,在推动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璇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王建华:岁月如歌 ——我与社科院的点滴往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