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

2016-12-14 来源:文献信息中心 作者:胡蕴灿
【字体:
  我今天推荐的书是万维刚先生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何谓“理工科思维”,其实很少人讲。其实万维钢的观点未必让人万万没想到,但确实结论时有与直觉相悖之处。有一些相悖,是因为作者比读者了解到更准确的事实,但更多源自视角差异。正如凯恩斯认为节俭对经济发展来说起负面作用,但是对于个人却是美德一样,宏观与微观的规则本不相同,基于不同视角得出不同结论并不意味着要非此即彼。读他的文章,大多不必纠结于绝对的正确谬误,学会微观与宏观视角的切换才是收获。

  这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反常识思维”。赵南元教授总结说是谈人性。其实就是通过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得出我们自身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往往造成我们的错误认识。了解我们自身思考过程中陷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很多常犯的错误,学会用理性审查直觉。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成功学的解药”。从篇幅看,是本书的重头。在我看来,这一部分文章的编排逻辑其实可以调整地更加顺畅。虽然作者万维钢在书中告诉了读者,科学界的共识是,先天因素远远大于后天因素:首先,任何一种能够测量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等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其次,后天环境对智力和性格的影响非常有限,即先天是主要的,后天是次要的。但是作者仍然写下了《匹夫怎样逆袭》,《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高效“冲浪”的办法》、《用强力研读书》等等好文章。

  第三部分是“霍金的答案”。这一部分的文章,涉及的具体科学知识不多,但是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大有补益。我比较喜欢《摆脱童稚状态》和《科研的格调》这两篇。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科学家强调事实。科学放弃了从一套最基本的哲学出发推导所有结论的尝试,改为在每一个领域内就事论事地搜集事实。只有运气好的时候,科学家才能在大量事实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以至于可以向形成科学理论的目标前进一步。相关性思维和因果性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科学研究的真正关键在于发现机制。科学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每一篇论文都是我们从个人感觉到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推广使用的机制。这个过程每一步都不是完美的,但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摆脱童稚状态。正如作者在本文中总结的,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但科学家都是主观的。最好的科学家甚至可能是极度主观的。有爱恨,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敢说不,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全书开篇有一个奥运村的例子,伦敦奥运会组织者给运动员准备的15万个避孕套5天内被用完。几个文人就此发表角度各异的高论,但是却没人简单计算一下安全套的人均日使用量每天6个是否合理。万维钢将之归因于文人思维方式,可是,在错误的事实认定前提下发言,以文人思维的标准看也是不应该合格的,基本的求真精神和能力是对所有知识分子的一般要求。万维钢写的很难说是理工科思维,更多是如何用科学思维认知世界(社会),而科学不是理工科人士的专利。我们通常感觉文理学术背景的人思维方式差异巨大,更多是因为我们欠缺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而更好的理解世界,我希望是由科学素养确认事实,由人文素养选择立场。

  万维钢所强调的,是科学理性,用数字站队。像科学一样,他的文章可以证伪,如果你能驳倒他的观点,他很可能把你的观点变成他的一部分。他喜欢引用新的事例,即那些尚未被推翻的有时效性的信息,他很少像常见的公知那样,把历史曾如何、大牛怎么说作为文章支撑点。因为历史和现在的外部条件依已然不同,大牛的话则有历史语境。用万维钢的话来说,“当X射线图像一出来,不管那个诺奖大牛怎么说,‘主流’立即就接受了”。尽可能剔除掉外部条件、历史语境等等不好比较的东西,剩下的就是简单有效的视角。

  简单有效,出发点是实用主义,它要求言论约束在可控边界内。比如谈读书,他说:“我们专门研究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的书”。这并非说小说不能使人智慧上升,而是说读小说的进境难以外部测量,作者讨论不清楚所以暂时搁置。这种定义域的注明,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慎重。

  接受这种实用主义,有时就得忍受它所附带的冷漠。谈到塞梅尔魏斯医生因为发现不洗手才是产褥热致病因而被当时主流医学界所不容,最后精神失常的故事。他的评论是:主流科学没有做错,谁说对的理论一出来别人就得马上承认?万维钢式的冷漠,读读刘慈欣的小说,会觉得似曾相识。


责任编辑:刘兰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