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生产力视野及其范式建构

2020-09-24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9月24日 18版) 作者:王承哲 点击量:9137
【字体:

从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bd体育在线客服服务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对内蒙古、甘肃、河南、陕西、山西、宁夏等六省区黄河流域调研考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从这些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bd体育在线客服服务总书记以宽广的视野,提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着眼于黄河流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融合,让历史中国与今日中国交相辉映,为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文化大合唱调“音”定“调”,是我们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遵循。

生产力是黄河文化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动力和基础的重要原理,从而正确地确立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上升为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组成部分,提升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黄河文化的形成发展,应当扬弃形而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视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内涵,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黄河文化形成发展的生产力因素。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经济关系的发展,经济关系发展,推动包括文化在内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黄河流域的先人们生活在亚洲内陆大河流域肥沃平原上,很早便开始了改造自然、开发农业经济的斗争,积累了丰富、先进的生产经验,从而为自身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大禹治水的美好传说便是这种生产斗争的缩影。在此经济基础上,华夏民族创造了先进的文化与文明,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山西省芮城西侯度猿人距今有180万年,陕西蓝田猿人距今大约100万年,陕西渭南大荔猿人距今大约20万年,山西襄汾丁村猿人距今大约15万年;黄河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都在5万年以上。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以农业为特征、以磨制石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人类的劳动工具得到飞跃式发展。在自然与社会嬗变过程中,生产力逐步发展进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开始分工,使一部分人可以专门从事科学、艺术等文化创造。于是,古代最初的文字、历法、数学、哲学、史学、天文学、诗歌和音乐都开始产生,大型宫殿、水利工程和舟车桥梁也开始出现,使古代文化出现质的变化。

黄河文化形成发展的科技进步因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巨大的飞跃,都使人们改造社会的能力上升到新的水平,从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一层的文明。猿人制造出第一把石刀时,“技术”就出现了,出现了区别于天然本能的有意识的活动。黄河流域的科技经过隋唐时期的持续发展,宋元时代形成了高峰,它同时也是中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高峰。李约瑟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马克思高度赞扬中国古代技术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他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黄河文化形成发展的思想运动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着文化的大发展。黄河文化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起步,经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时间跨越4000多年,地域跨越数千公里,从新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器时代,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内容丰富,积淀深厚。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运动蓬勃兴起。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战国早期黄河流域中游魏国的“西河之学”,战国中期黄河下游齐国的稷下学宫,战国晚期吕不韦集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都是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现象。

坚持生产力标准,破解黄河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生产力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石。正是有了科学的生产力观,才使马克思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标准是评估黄河文化的重要标准,是破解黄河文化概念和文化分区问题的金钥匙。

用生产力标准衡量黄河文化概念。研究黄河文化的概念,应当考虑黄河文化的生产力背景。黄河流域早在距今8000年前,就发展了比较先进的农业经济。这一时期的裴李岗和磁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用陶片加工的纺轮。黄河上游文化区的马家窑遗址(距今5300年)中发掘的纺织工具有石纺轮和陶纺轮。黄河下游文化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同样发现了清晰的布纹。可以说,黄河流域社会生产力发展日益成熟。第一,从上述黄河流域生产力发展的背景来看,黄河文化的概念应是一种以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一般地讲,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等。第二,从黄河流域文化发展影响力范围来看黄河文化的概念,不仅包括干流流经区,还包括支流流经区,应包括北京和天津两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地区。因此,黄河文化则是一个以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为主体,包含诸如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黄河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博大深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科技、教育、语言文学、史学、宗教、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黄河文化不单是历史文化,应当把黄河文化的概念从历史中国扩大到今日中国,从远古扩大到近古乃至现代,提炼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科学概念和丰富内涵。河南省委主要领导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素,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因此,界定黄河文化的概念,必须把三种文化置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去考虑,把黄河文化提炼出融通古今、纵贯中外、影响至今的新概念、新内涵、新规范。

以生产力思维划分黄河文化区。黄河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向度、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古往今来人们大多是按照地理区划、行政区划来划分黄河文化区,以生产力发展阶段划分黄河文化区是一个新的视角。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以生产工具的变革来划分,提出中国早期的6个区域文化圈:北方新石器文化、东方新石器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南方新石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区是历史上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不论是哪一种划分标准,在同一个文化区中,其居民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归根结底是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文化特征。

用生产力标准统一黄河文化标识。精神标识或者文化标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精神文化必然反映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因此,黄河文化标识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或者抽象的考古概念,而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多元要素系统集成概念。黄河文化的标识应当具有如下特征:历史性、代表性、公认性、内涵性、传播性。第一,以历史人物作为文化标识。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世界上以人作为文化标识的最为普遍,也最具代表性。比如,河南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是一个代表性的地标。第二,以历史建筑作为文化标识。生产力发展最为直接的产物就是人类的建筑遗迹。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是法兰西文化的代表;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符号。第三,以自然与生物作为文化标识。自然是人类和谐共生的家园。比如,新疆天山是新疆地理的独特标志,澳大利亚的袋鼠、加拿大的枫叶等。第四,以人类科技发明为文化标识。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就是科技进步。比如,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诞生了“四大发明”,是古代文化的显著标识;近代历史上,世界范围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以科技重大发现作为标识,是一个科学的标准。这些对黄河文化地标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构建弘扬黄河文化新范式,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以生产力视野研究黄河文化,目的是破除就文化说文化,改变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着力构建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动力的新范式。

把黄河文化同实现民族复兴结合起来。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以文载道,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复兴黄河文明的灿烂辉煌、复兴黄河文化的创新创造。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本培元,普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把黄河文化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确保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坚持以文兴城,改变千城一面、城市乡村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让黄河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使城市建设充满文化气息和文化元素;坚持以文兴产,加大沿黄产业支持力度,以政策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带动,支持实施一批黄河文化项目,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培育黄河文化新业态。

把黄河文化同旅游融合发展结合起来。一是突出抓重点项目建设。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市政建设、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园林建设相结合,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在新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坚决摈弃“文化大跃进”陋习,防止一哄而上,不能简单走跑马圈地建文化开发区、建湿地保护区、建文化公园、建黄河文化博物馆的老路子,而应当实事求是,按文化规律办事,防止出现新一轮资源浪费。二是加大沿黄产业支持力度。以政策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带动,支持实施一批黄河文化项目。三是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发挥我省黄河文化资源深厚的独特优势,高效整合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凝练文化内涵,切实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作者系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9月24日 18版)











责任编辑:璇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