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传》:史诗型的英雄叙事

2021-05-08 来源: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娟 点击量:5032
【字体:

1.png

本文删节版刊发于2021年04月28日《中华读书报》。

作为历史记忆的一种重要形态,红色故事是组成民众集体记忆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提振时代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红色故事参与文艺精品生产的叙事策略,无疑就成为重要命题。长篇小说《山河传》继承了以往红色经典作品庄重恢宏、荡气回肠的主基调,以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的成长、革命、牺牲为主要脉络,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生动讲述了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的不朽传奇。

6.jpg

《山河传》

张新科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文学作品要深度参与文化命脉的延续与精神图景的勾画,借助红色记忆加强对“英雄”深层意蕴的挖掘与表现,为当代人提供新的审美体验、文化阐释与精神资源。《山河传》以特有的文学艺术魅力展示了方振声、韩仁和、曹亚范、魏拯民李龙云等真实的英雄人物,他们以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精忠报国来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此同时,也刻画了鲜活、立体而饱满的李士芳、张秀峰、贺之铭等普通人的群像,多维度、立体化传递了抗日战争中人情与人性的美好,再现了英雄群体的民族大义与革命气节。《山河传》积极探索多元融合的叙事模式,将民族的发展、英雄的影响与普通情感进行有机结合,达到精神价值和世俗情怀的统一,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力、表现力与吸引力,使其拥有史诗般的特质与风格。

文学作品拥有古老的英雄叙事传统,英雄叙事也成为文学作品的主流叙事范型。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民族进程中的见证者与记录者,而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故事能量的核心元素。《山河传》延展了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的叙事空间,摒弃了仅靠借助历史事件传递价值取向的叙事习惯,而是将历史人物的成长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情感克制、冷峻又不乏细腻、温情,更注重在历史洪流中展示生命个体的生死悲欢与跌宕命运,以及在革命关键时刻做出的勇敢抉择。杨靖宇烈士的英雄事迹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特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山河传》以史诗般的笔触描摹了杨靖宇烈士的贫困出身、经受革命启蒙、领导工人运动、从事秘密斗争、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直至英勇壮烈牺牲,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短暂一生,同时也完成了从马顺清、马尚德、张贯一到杨靖宇诸多身份成长的转变,彰显了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让读者跨越时空与英雄情感相连,与民族命运相系,作品所蕴含的抗战精神与时代精神成为当代人的精神之源。

英雄叙事倚重的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主基调成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底色。《山河传》将英雄的成长置于国家危亡、民族大义、生灵涂炭的抗日战争背景之下,讲述了杨靖宇从一个出身贫苦、勤奋好学的农家孩子,到成长为足智多谋、勇敢无畏的组织武装斗争的青年革命者,到最后成为创建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东北抗日联军的共产主义战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北抗战史上的伟大奇迹。岳飞的“满门忠烈报国志,浩然正气民族魂”对于青少年时期的杨靖宇起到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追求正义、敢于斗争,为其革命的一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山河传》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描摹了杨靖宇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同学、战友、革命者、领导人等多重身份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对于家庭的真挚感情。其实,家国同构的本源是忠义精神,体现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忠诚与担当,折射出民族复兴与文化发展的自信和成熟。作品设置“家”与“国”的双重架构,在戏剧冲突与矛盾对立中遵循先“国”而后“家”的伦理准则,进而建构起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信仰。尤其是作为一位父亲,当杨靖宇看到多日不见的幼子,并听到孩子诉说奶奶与母亲对自己的思念时,泪水夺眶、心生愧疚。作品选择以微观层面的个体感受触碰特殊时代的历史记忆,以润物无声的生活传递强大的记忆内容与心理能量,力图在保留自身叙事风格的基础上尝试完成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与共鸣,从而达到唤醒民族情感的效果。

2.png

抗日英雄杨靖宇

英雄主义是一种精神建构,以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为价值指向,具有将时代和人性向上拉升的引领作用。《山河传》以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互融合的叙事方式,将对英雄主义的诠释贯穿于再现历史真实的叙事之中,同时重新对历史事件进行赋予人性层面的诠释,蕴含了主流文学作品的历史理性和价值尺度。《山河传》还塑造了一位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女性——孙蕙玲,这位年轻聪慧、追求真理、热爱英雄的知识女性,当意识到身份已经暴露而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不愿给杨靖宇和抗联官兵造成任何损失,在经历了轮番酷刑之后咬断自己的舌头而英勇牺牲。孙蕙玲身上同样散发出“英雄”的光芒,凸显出作品不俗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山河传》对于民族忠魂的英雄叙事加强了与读者期待心理的对话,合理地整合了历史真实和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完美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和审美追求,在重建民族记忆的过程中担负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中国话语体系的完善需要文艺话语的深度参与,文学作品在话语层面的表现力、创造力、传播力与感召力具有自身优势。尤其需要讲好红色故事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世代相传。《山河传》的高潮之处在于年仅35岁的抗日名将、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在叛徒、汉奸和日军密集的子弹中,轰然倒在了他浴血奋战达11年之久的东北大地上。林海雪原、铁马冰河,枪林弹雨、革命豪情,马革裹尸、未酬壮志,一代英雄牺牲被解剖后发现胃已经严重萎缩,没有一粒粮食,仅有少量的草梗、树皮和棉絮,令在场的日军对于这位“战神”肃然起敬,此场景呈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红色故事主题已经成为文学作品创作格局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叙事形态之一,《山河传》将抽象的英雄符码进行了多重转化,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叙事资源。多层次的红色记忆与历史人物设置,使其能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基本立场和情感态度,以故事的涵摄性与价值的辐射性拓展故事空间,为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显性文学文本,并释放红色文化独有的精神能量以期实现更好地传播,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注:本文作者李娟为半岛官网入口网页版登录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研究员、副社长。

《中华读书报》推荐 _ 《山河传》:史诗型的英雄叙事.jpg

阅读原文请点击此处

来源:河南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璇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山河传》:史诗型的英雄叙事
Baidu
map